1. tibet.cn
            home

            三秦情系雪域巔 綠滿高原歌連綿

            發布時間: 2024-09-23 08:55:00 來源: 西藏日報


            陜西省援藏建設的康樂新居。


            陜西省援藏項目、普蘭縣現代農牧業示范基地負責人郭巨亮(左一),在指導普蘭鎮吉讓居委會加興組群眾剪枝。


            圖/西藏日報記者 溫凱 陜西日報記者 劉楓

              在陜西省“組團式”醫療援藏隊的幫助下,2016 年 12 月,阿里地區人民醫院成功創建”二甲”醫院。目前,正在開展“三甲”創建工作。

              陜西產業援藏助推鄉村振興提質增效

              三十載并肩共進,陜藏情深歷久彌新。自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作出“分片負責、對口支援、定期輪換”重大決策,陜西省便與西藏阿里地區緊密相連,肩負起對口支援的光榮使命。

              30年來,陜西省先后選派3年期援藏干部人才、短期援藏干部人才,以“組團式”等多種形式組織醫療人才、教育人才赴藏精準支援,1300余人次各類援藏干部人才奮戰在雪域高原。一批批援藏干部人才扎根西藏,以邊疆為家,從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發展、民生改善等方面實施項目300余項,援助資金累計約22.8億元,為阿里地區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貢獻了陜西力量。

              尤為引人注目的是,陜西省援藏工作隊精準把握“產業興旺”的關鍵所在,將畜牧業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圍繞推動農牧民增收,專門成立農業科技小組團,引進相關領域專家和專業技術人才開展技術攻關、示范,實現了牧草產量與質量的雙重提升,為阿里地區畜牧業的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這一舉措不僅促進了當地經濟的快速增長,更帶動了牧民群眾收入的持續增長,讓阿里地區的鄉村振興之路越走越寬廣,越走越有希望。

              輸血造血并舉

              奏響農業援藏“三步曲”

              在阿里地區最西部的噶爾縣,那片曾被形容為“沙地無垠草難生,風卷黃沙漫天行”的荒蕪之地,如今正演繹著一場農業援藏的華麗蛻變。這里,平均海拔高達4500米,氣候極端,土壤貧瘠,曾是名副其實的“生命禁區”。然而,在陜西省援藏工作隊的不懈努力下,這片土地正逐步煥發出勃勃生機。

              陜西省援藏工作隊深諳“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他們不僅帶來了資金、技術和人才,更重要的是,他們秉持“立草為業,草業先行”的發展理念,精心策劃并實施了一曲農業援藏的“三步曲”。通過“做給群眾看”,展示現代農業的豐碩成果,激發當地群眾對農業產業升級的熱情和信心;“帶著群眾干”,手把手傳授種植技術,培養本土技術人才,解決技術瓶頸問題;“圍著群眾轉”,不斷優化服務,確保援藏項目真正惠及民生,取得實效。

              在這一戰略指引下,陜西援藏團隊在噶爾縣大力推廣人工種草項目,包括大田人工種草、設施大棚人工種草以及創新性的模塊化水培牧草試驗。從2005年首次引入紫花苜蓿等優質牧草試種成功,到2023年以鮮食為主的聚合草試種再獲佳績,噶爾縣的草產業逐步發展壯大,不僅為當地畜牧業提供了優質飼料,還有效改善了生態環境,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據了解,“十四五”期間,陜西省援藏工作隊加大了對阿里地區農業農村發展的支持力度,投入2600萬元改擴建阿里飼草推廣中心牧草種植基地,并向阿里地區援助牧草良種178噸。這一系列舉措不僅促進了阿里地區年牧草種植面積的穩步增長,還帶動了周邊農牧民的脫貧致富之路。如今,一片片綠油油的牧草隨風搖曳,成為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過去這里風沙肆虐、植被稀疏,但現在的噶爾縣已經大變樣了?!标兾魇〉诰排?、第十批援藏干部,阿里地區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王福堂感慨地說,“援藏干部們用科技的力量和辛勤的汗水,為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們不僅推動了當地畜牧業的高質量發展,還為企業投資興業搭建了平臺,為阿里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p>

              王福堂介紹,陜西省援藏工作隊圍繞牧草與畜牧業發展,謀劃出多個億元產業項目計劃,促進企業初步達成投入5.5億的投資計劃,且已通過相關部門與行署簽訂招商引資框架協議。目前,聚合草試種、水培牧草工廠本土化試驗進展順利,有望對阿里地區畜牧業轉型升級提供有力支撐,為阿里的長足發展注入動能。

              科技智慧并蓄

              共筑可持續發展夢

              “云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初秋時節,阿里飼草推廣中心牧草種植基地上,一片生機勃勃的翠綠鋪展開來,與藍天白云交織成一幅動人的自然畫卷。這里,不僅是自然的恩賜,更是科技與智慧碰撞的結晶。

              在這片充滿希望的沃土上,陜西省第十批援藏干部、阿里地區農業農村局草業工作站站長康智欽,身著樸素的工作服,頭戴遮陽帽,手持精密的測量工具與沉甸甸的數據記錄本,穿梭于蔥郁的牧草間,細心觀察著每一株牧草的顏色、光澤及其抗病性能。他的身影,成為了這片試驗田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康智欽介紹,草業工作站主要負責牧草的良種引進、試驗示范、野生牧草馴化及推廣工作?,F在已經在國內外精心挑選了20余種牧草品種,他們采取了單播、混播、間作等方式進行試驗示范種植,科研團隊通過細致的觀察與記錄各類牧草的生長狀況,不斷篩選出適應性強、產量高、品質優的牧草品種,為草原的可持續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從陜西榆林遠道而來的紫花苜蓿,以其改良土壤與作為優質飼草的雙重價值,在阿里地區大放異彩?!白匣ㄜ俎2粌H適應性強,而且根系發達,能牢牢鎖住土壤中的養分和水分,生長速度特別快,極大地提升了牧草的產量與質量?!笨抵菤J說,目前,紫花苜蓿的單播技術體系已趨于成熟,成活率高達90%以上,畝產量更是達到了3500斤,烘干后仍有800斤之多。此外,“燕麥草+苜?!钡拈g作模式也取得了顯著成效,進一步推動了牧草產量的提升與植株高度的增加。

              在阿里地區,同樣深受群眾喜愛的還有一種產量高、管理粗放、成本投入低的人工牧草——聚合草。2023年6月,陜西省援藏工作隊于札達縣底雅鄉魯巴村試種了約一畝的聚合草,該草種歷經近半年的干旱與嚴冬考驗,比自然牧草提前二十多天破土而出,分蘗量及長勢均超出預期。如今,聚合草發芽率接近98%,展現出良好的適應性。6月下旬最大單株鮮草割下后重達3.2斤,最小株也有2.4斤,牧草高度接近60公分,試驗首次獲得成功。據測算,一畝地可以種植8千至1萬株聚合草,當年可收割2茬,每畝地理論測產鮮草產量近4萬斤。即便因氣候因素產量減半,也至少達2萬斤,即接近10噸,為更貼近實際情況,減半計算,每畝地仍至少有5噸鮮草產量,產量顯著高于苜蓿。聚合草的成功引種對于阿里地區解決牛羊飼料問題具有重要意義,有望緩解草畜矛盾。

              “為破解阿里牧草短缺難題,我們將打造噶爾縣‘人工綠肺’,不斷完善升級草原站科研示范基地,專注培育新品種,因地制宜推廣新技術,推動草地畜牧業提質增效。同時,我們還創新性地開展了設施牧草與牧草工廠試驗示范項目,不僅打破了季節限制,還有效改良了鹽堿化土壤,促進了生態平衡?!蓖醺L谜f。目前已推廣燕麥青引2號等優質牧草1500多畝,并將重點推廣種植紫花苜蓿、聚合草等高效飼草作物。同時構建“科研單位+農民專業合作社+基地+技術骨干+農牧民”的人工種草新體系,確??萍汲晒軌蛘嬲菁皬V大農牧民。

              在科技與智慧的雙重賦能下,阿里地區的草原正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今年全地區的人工種草面積已達到了53698畝之多,一幅幅綠色發展的壯麗畫卷正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徐徐展開。

              荒地披綠煥新生

              畜牧產業編織生態聚寶盆

              風吹綠茵苜蓿香,滿目琳瑯碧葉叢。走進阿里地區噶爾縣昆莎鄉噶爾新村,一片曾經荒蕪的土地如今綻放出了勃勃生機。紫花苜蓿長勢喜人,橢圓的葉片綠意盎然,朵朵紫花隨風搖曳。此時,正值頭茬收割期,種植戶們正忙著搶抓時機,開展收割工作。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一行行苜蓿被整齊地割下,堆砌成綠色的小山,預示著又一年的豐收與希望。

              種植戶尼瑪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他正忙著將新鮮的紫花苜蓿運往牛圈,為自家的牛群增添美味佳肴。他興奮地分享道:“現在,我們村幾乎每家每戶都種上了紫花苜蓿,九成以上的村民都掌握了種植和收割的技術。我今年種了二十畝,還養了五頭牛。這紫花苜蓿長得特別好,牛兒吃了長得快,奶產量也高,一年下來,僅靠牛奶和奶制品的收入就有兩萬多元呢!”

              昆莎鄉噶爾新村黨支部書記貢布,見證了這片土地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回憶道:“2005年以前,這里還是一片貧瘠的荒地,牧民們只能依賴有限的天然草場放牧。那時候,村子窮得叮當響,許多家庭連基本生活都難以維持。但在陜西省援藏干部的幫助下,我們開始嘗試種植多年生牧草,特別是紫花苜蓿。剛開始大家都半信半疑,但沒想到,僅僅三年時間,紫花苜蓿就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和經濟價值贏得了大家的認可,成了我們心中的‘金草’?!?/p>

              如今,噶爾新村已種植了4800余畝紫花苜蓿和1100余畝燕麥草,經測產,部分土地畝產鮮草高達3.5噸,折合干草850公斤,足以為村內900多頭牛提供充足的優質草料。每畝地的產值可達4500元,每年的人均純收入超過10000元。昔日的荒地變成了今日的聚寶盆,村民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陜西省援藏工作隊不僅帶來了先進的種植技術和理念,還積極投入資金和資源支持牧草產業的發展。他們建立了昆莎鄉現代農牧科技示范園,將噶爾村更名為噶爾新村,并作為阿里地區種草致富的典范進行推廣。王福堂作為援藏工作隊的一員,深有感觸地說:“紫花苜蓿不僅為村民找到了一條在高原高海拔地區發展畜牧業的新路子,更實現了經濟與生態的雙贏。我們將繼續加大牧草種植力度,引進新品種、新技術,同時探索黃芪、甘草等草本中藥材的種植試驗,進一步豐富種植結構,提升經濟效益?!?/p>

              展望未來,陜西省援藏工作隊將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草業學院等科研機構緊密合作,建立國家級草地農業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為牧草種植的科學研究提供有力支持。同時,他們還計劃在陜西榆林、西安等地建立區外牧草種子繁育基地,形成年度學習交流機制,不斷提升團隊的專業技能和實操能力。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噶爾新村的牧草產業將更加繁榮昌盛,為阿里地區的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與希望。

              記者手記

              30年來,陜西援藏干部人才大力傳承和弘揚延安精神、老西藏精神,以“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豪情壯志,在30多萬平方公里的藏西高原上,用心血和汗水描繪出一幅為推動阿里經濟社會發展而努力奮斗的歷史畫卷。一棟棟現代化建筑設施在這里建成,一座座溫室大棚如“生命綠洲”般在這里挺立,一個個暖民心惠民生的項目在這里落地,一項項“首次”“首例”在雪域高原生根發芽,一份份實實在在的“成績單”折射出30年來陜西對口援助阿里地區累累碩果的縮影。

              行走在雪域高原,一條條潔白的哈達架起陜阿友誼的橋梁,一聲聲“扎西德勒”暖到援藏干部心坎兒里,一條條“陜西路”留下陜西援藏印記,一個個“陜西援建”見證著陜阿情深,幸福之花在雪域高原處處綻放。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陜西省援藏工作隊將以更高站位扛牢援藏工作的政治責任,以更實舉措提升對口援藏的質量效果,以更優服務做好“家門口”的援藏工作,持續用力在項目、民生、產業、智力、文化等援藏工作上下功夫,促進陜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助力藏西高原開啟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責編: 賈春玲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email
            在线无码AV五月花_亚洲av一级在线观看_直接看黄网站免费无码_成 人 a v免费视频